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创新大赛(简称“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2024年新设专项赛。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大赛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美好家园”为主题,聚集青年研究生投身保护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多样性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青年成长、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公益宣传,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领域研究生教育交流与创新发展,加速相关新理论类成果、新技术类成果和新服务类成果的推广传播。
根据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工作安排,现就组织参加大赛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1.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
2.主办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3.承办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国际食物营养与安全协会(IADNS)
4.组委会秘书处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5.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6.媒体支持:《中国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二、赛题说明
大赛聚焦“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国际综合”五个领域设置五类赛题。以下为赛题的案例导引和赛题要求(具体详见原通知),供参赛选手和团队参考。
赛题1:动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赛题要求: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针对动物疫病防控、健康管理、多样性保护等科学技术问题,重点聚焦农场动物、宠物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如朱鹮、亚洲象、扬子鳄等)的疾病监测和健康管理,通过调研描述、试验研究、产品研发、案例分析等创新实践,为动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维护人和动物健康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作品需提交含实验数据、且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相关的附件(文档、图片、视频、动画等)。
赛题2: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赛题要求: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聚焦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重点围绕古树名木科学保护和森林植物健康组分挖掘两大方向,通过调研描述、试验研究、产品研发、案例分析等创新实践,为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成果需兼具理论意义与应用潜力。作品需提交含实验数据、且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相关的附件(文档、图片、视频、动画等)。
赛题3: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赛题要求:参赛者需围绕“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主题,在生物农药与植物健康或致病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方向中任选其一,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研究内容应包含科学问题分析、技术方法设计、实验/模拟验证及可行性评估。生物农药与植物健康方向:需明确目标作物及病虫害,筛选或改造高效生防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阐明其抑菌机理或促生作用,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如大田、温室)设计施用策略,评估其环境兼容性及经济性。致病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方向:需针对特定食源性病原体(如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开发快速检测、精准溯源或高效防控技术,要求方法灵敏度高、成本可控,并符合食品安全监管需求。作品需提交含实验数据、且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相关的附件(文档、图片、视频、动画等)。
赛题4:生态环境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赛题要求:立足不同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的实际特征,在理论层面探索景观格局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内在机理,在实践层面凝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生态景观营造系统模式,在民生层面构建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的普惠机制;要求系统开展基础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研究——基础研究需梳理国内外案例并建立协同保护数据库,创新研究应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与地域适应性保护模式,应用研究须开发决策支持工具包并形成政策建议;最终提出兼具创新性、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解决方案或工具箱,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形成生态保护与共同富裕双赢的模式总结,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修复、乡村可持续发展及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作品需提交含实验数据、且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相关的附件(文档、图片、视频、动画等)。
赛题5:国际综合赛道
赛题要求: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以“中国实践+全球视野”为内核,展现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创新探索、传统智慧与全球担当,推动青年成为“文明互鉴的传播者”和“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创作要求:中外学生联合组队,每队应包含至少2名外籍研究生,鼓励多国籍、多学科背景学生协作;参赛作品以短视频形式呈现,时长5-8分钟,语言要求为英文,需包含实地调研画面、人物访谈、数据可视化、文化符号等。此外,需提交创作说明一份(2000字左右,需包含“中国经验如何可复制”“青年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等内容)。
三、参赛规则
(一)参赛资格
参赛对象一般为在校研究生(含学术型和专业型)及已获研究生入学资格的本科毕业生和本研贯通学生,境外国家和地区在学研究生也可报名参赛。
国外大学受邀来华观摩本届大赛的为在读研究生,尤其有意愿参加第二届大赛的个人和团队代表。
(二)人数要求
以参赛队为基本报名单位,每支团队参赛队员1-5人,设置队长1名。每个参赛队可选定指导教师1-2名。允许跨校组队,以队长所在单位为报名单位。
(三)作品提交
参赛研究生请登录“研创网”注册账号(https://cpipc.acge.org.cn),并由队长报名参赛(已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注册时请备注研究生培养单位),完善报名信息和完成组队。
参赛作品文案除基本信息外,主要包含如下六个方面内容:
1.参赛题目:聚焦赛题覆盖的核心要素,突出保护与利用的理论基础,或卡脖子问题,或技术发明,或解决方案。不超过30字,一般不设副标题。
2.科学问题:陈述选定赛题的背景、国内外进展;提出有待深入研究创新的科学问题,或技术难题,或需要完善的解决方案。2000字左右。
3.目标任务:基于选定的问题,提出参赛作品的目标和任务。400字左右。
4.主要内容:任务落地落实对应的具体调查研究、科学试验、方案优化等内容。800字左右。
5.实效与创新:陈述参赛作品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服务方面取得的实效,评价成果的创新性。800字左右。
6.成果及附件:支持参赛作品实效与创新的有关论文、专利、技术方案、软件著作权、奖励证书、应用证明等,包含参赛作品相关的短视频。附件支撑材料不超过10件。
参赛作品申报书,见附件3。
(四)作品要求
以提交大赛的作品为准,同一参赛队伍限选定1个赛题提交1件作品。参赛作品内容应紧扣大赛主题及赛题要求,必须为原创作品,不得使用参赛选手(团队成员)以外他人已公开发表或已在其他大赛中获奖的作品参赛。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1)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由所在单位科研部门开具证明。
(2)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研究过程中未产生对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的说明和承诺。
(3)新药物(含兽药、农药)的研究,须有卫生(农业)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4)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如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请同时提交。
(五)知识产权与作品产权
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参赛者个人和团队所有。大赛组委会有权将参赛团队提交的参赛作品、参赛团队信息用于宣传、相关出版物,有权指定及授权媒体发布、官方网站浏览及下载、展演(含巡演)等活动项目。
(六)组织声明
大赛专家委员会享有对赛题的最终解释权,保留对比赛规则进行调整修改的权利、比赛作弊行为的判定权利和处置权利、收回或拒绝授予影响组织及公平性的参赛团队奖项的权利。
(七)大赛纪律
参赛队员必须遵守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引用文献必须注明来源,参赛作品必须是参赛研究生直接参与完成和做出贡献的研究成果,作品中出现与此相违的“成果”视为学术不端,一经查实,参赛作品和参赛队伍将接受处置。大赛专家委员会将对所有提交作品进行查重和相似度检测,相似度高于专家委员会参照有关范例确定的阈值,将判定为“违规”。参赛作品文案中引用他人的内容,必须明确标注引用来源,否则按“抄袭”认定。大赛组委会中设置监督与仲裁专家组,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处理赛事中的违规行为;违规的选手和参赛队伍将取消获奖资格,处理结果通报其所在培养单位。
四、赛制赛程
本届大赛分为初赛、全国总决赛两个阶段。初赛采用网上评审形式,决赛采用现场答辩和路演等形式。
(一)初赛及评分标准
参赛学生(队伍)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提交参赛作品。由专委会、各院校推荐评审专家组成专家库,初赛由专家对所有作品进行线上评审,一般每个作品3名专家评审。
附:初赛阶段各赛题的指导性评审标准
评分标准 |
评分指标 |
分值 |
作品的创新性(40分) |
创意的新颖程度 |
(10分) |
解决方案的创新性 |
(10分) |
技术或产品的原创性 |
(10分) |
应用场景的创新拓展 |
(10分) |
理论或技术实现(30分) |
理论/技术难度的攻克 |
(10分) |
理论/技术实现的稳定性 |
(10分) |
理论/技术成果的可复制性 |
(10分) |
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市场潜力(20分) |
产品或技术的市场适应性 |
(10分) |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可行性 |
(10分) |
团队协作(10分) |
团队成员的互补性 |
(2分) |
现场展示的质量和效果 |
(4分) |
回答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
(4分) |
总分 |
四项100分 |
100分 |
(二)全国总决赛
全国总决赛采取现场竞赛和展示方式进行。进入总决赛的参赛选手和团队需要到总决赛指定现场对提交参赛的作品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或包括参赛作品相关的实物展品展示),回答大赛评审专家的质询。大赛专家委员会委托评审专家组现场对进入总决赛的作品进行评比和打分。总决赛决出的冠亚季军作品将于2025年9月23日在第五届全球生物圈保护区大会(5thWCBR)上进行分享展示(全英文)。
赛程时间表
赛程 |
主要内容 |
时间 |
报名及参赛资格审核 |
报名及参赛资格审核 |
2025年6月28日至8月20日 |
作品提交 |
参赛队伍在线提交作品 |
2025年7月20日至8月20日 |
初赛 |
专家在线评审 |
2025年8月20日至9月6日 |
入围公布 |
公布进入全国总决赛队伍与作品 |
2025年9月8日 |
总决赛 |
现场路演、评审及颁奖典礼 |
2025年9月19日-21日 |
注:总决赛时间,以大赛官网通知为准。
五、作品提交及要求
1.参赛作品提交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附件。需将参赛作品(文档、图片、视频、动画、带语音讲解的PPT等)打包压缩上传至百度云盘,上传完成后为参赛作品压缩包生成分享链接(提取方式务必选择分享链接自动填充提取码)并确保链接1年内有效,随后在系统提交作品处提交作品链接。压缩包命名规则:赛题-单位+团队名称-作品名称。初赛阶段不要求参赛队伍提交实物。参赛团队请于8月15日前将参赛作品相关材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zhangqingqin@mail.scuec.edu.cn。学校组织初赛材料评审后,确定参赛名单。
2.PPT是大赛评审的主要依据,包括但不限于参赛题目、科学问题、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效与创新、成果及附件等内容,突出新理论(新发现、新知识、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新装备、新工具)和新服务(新标准、新平台、新案例、新作品)等成果。PPT必须提前录制语音讲解,并可以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播放时间不超过5分钟。
3.评审中需要保密的信息不得在作品视频和附件中体现,初赛获得推选入围全国总决赛的参赛作品中严禁出现个人信息、指导教师信息、学校信息等,遵照三公原则做好有关评审环节。
六、大赛奖项设置与奖励办法
本届大赛设置本届大赛设置一等奖(含冠亚季军),二等奖和三等奖、优秀组织单位、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若干,具体数量由组委会根据参赛情况确定。
七、工作说明
大赛详细信息见原通知:
https://cpipc.acge.org.cn//cw/detail/2c9080189073beab0190b560702408d1/2c90801597ac152c0197b4c8670c7043。
生命科学学院
2025年7月30日